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学习园地

学习园地

【党史学习】密、勃、依、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形成与变迁

发布时间:2021-10-01    点击数:

密、勃、依、方游击根据地,包括密山、勃利、依兰、方正、桦川、富锦等地。1933年秋,李延禄率救国游击军自中东铁路东段到达密山县南部穆棱河南一带山区(今属鸡东县),改称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1934年3月,中共密山县委领导下组建的密山游击队在密山县西部穆棱河北哈达河沟里(今属鸡东县),建立了另一抗日游击根据地。同年秋,东北人民抗日革命军和密山游击队这两支部队会合于穆棱河北,不久,统一编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部队壮大,密山抗日游击区也随之扩展至穆棱河两岸,并向南北方向伸展。

1934年春,随着土龙山农民暴动的掀起,在依兰、勃利、桦川、富锦、宝清等地,抗日武装活动也十分活跃。民众救国军、抗日义勇军“明山队”等,在这一地区开辟了抗日游击区。1934年冬,穆棱河北哈达河根据地失守之后,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根据中共满洲省委吉东巡视员吴平提出的关于扩大抗日游击区建议,留下部分部队坚持在密山、穆棱游击区抗日斗争,主力部队逐步西向勃利县发展,并以该军第三团的青山里(现属林口县)为根据地向依兰活动。1935年夏,李延禄率第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继续向方正县活动,在大罗勒密一带建立了军事密营和新的游击根据地。从此,第四军各部及其他抗日部队共同开辟了东至密山、宝清、富锦,西到方正、依兰,北至桦川,南至勃利、穆棱的大片抗日游击区和游击根据地。

1933年3月16日,中共密山县委在哈达河就成立了密山县反日总会,由李成林任会长。在哈达河、西大林子、柞木台子、白泡子、平阳镇、半截河、知一(密山县城)东门外、当壁镇等地设立分会或小组。当时,反日会活动处于秘密状态,且不断遭受日伪军警破坏。自同年秋救国游击军和密山游击队在穆棱河南北建立根据地后,反日会的活动开始公开。抗日根据地的反日会员对抗日部队积极予以支援。1934年春,密山哈达河抗日救国会员募集120元,购买1支匣枪和3梭子子弹,送给游击队。西大林子抗日妇女会买了一架望远镜送给游击队。哈达河抗日救国会员还节衣缩食租种15垧水稻田,将全部收获所得支援游击队。但当时由于刚刚开始组建反日会,县委对于参加反日会会员的条件要求过严,使这一反日群众组织未能得到广泛发展。1934年秋,在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吴平来密山进一步贯彻《一·二六指示信》精神之后,情况发生了改变。同年8月,密山发展反日会员300多人,青年反日会员七八十人,还建有儿童团、反日会妇女部。1934年10月17日,密山县抗日总会召开代表大会,通过《密山抗日总会的宣传和行动纲领》,号召“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粮出粮,有人力出人力,共同抗日救国,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平等和国家的统一”。

1934年12月,第四军主力撤离密山、穆棱河北后,在密山、穆棱、勃利3县山区活动,一边深入发动群众,一边伺机打击敌人,并和3县地方党组织于1935年1月下旬建立起47个反日会,会员达300余名。其中,密山成立有5个反日分会,会员人数增加100人;妇女反日会员增加30人。中共密山县委还成立一个训练班、4个读书组;印发了抗日会纲领、章程,人民革命政府纲领,告“满军”书,告同胞书等宣传品。中共勃利区委在勃利成立了勃利县抗日总会,开展群众性抗日斗争。勃利反日总会于1935年春出版了《先锋报》,报导第四军的抗日军事斗争,发表反日宣言,还有日文的对日军传单。

1935年夏,第四军军部直属部队向方正县展开活动,开始在大罗勒密山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之后,第四军部队便在方正、勃利、依兰一带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第四军军部在方正陈家亮子、前五家子屯周围通过宣传和发动,很快在群众中组建了抗日自卫队、反日会、妇女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众组织。著名的第四军小英雄何畏当时就是五家子屯儿童团团长。为了进一步发展抗日武装斗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还建立了“内红外白”的两面政权。前五家子自卫团,就是表面上应付敌人,而暗中却是保卫根据地的群众抗日武装。李延禄运用“内红外白”的统战关系,在大罗勒密镇上对裕芳木材公司经理张景隆、伪森林警备中队队长陈云山等人进行争取并给予爱国教育,使之为抗日部队服务,提供敌人的情报,支援武器弹药,代购布匹、服装、胶鞋、药品等。还协助他们开办了小药店和邮政代办所,作为第四军的联络站。

1935年8月,中共勃利县委成立,领导群众积极开展各项抗日工作。1935年8月16日,《中共勃利县委致各地党部及全体同志的信》中,就政权与根据地问题说:“在已有抗日会的相当基础而且游击队经常活动的地方,将敌人的保甲制度粉碎,地方自卫团的武装完全解除,而将该地方抗日会组织更扩大发展起来,变成当地的实际政权机关,将该地作为根据地。对于根据地的了解,我们应当肃清过去之苏区或赤区等观念,而主要是以游击队的活动为前提,不一定是死守一域,百攻不破的根据地”。据此,第四军在勃利青山里等地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其范围分布于勃利、依兰、桦川等地。勃利青山里抗日游击根据地向采伐木业者征收“救国捐”,借以筹款,解决第四军的军费。各经营木场的资方按采伐木材数量缴纳税款,第四军则负责保护伐木业的安全。对拒交“救国捐”者,即按盗采罚款。对来往运输的大车,征收车捐,在游击区内插旗行驶,否则予以罚款。实行这种收“救国捐”制度,受到普遍欢迎,使第四军的经济状况有了相当改善。

1935年夏,第四军在依兰活动时,与在此地活动的第三、第六军密切配合,建立了抗日会,进一步发动群众,在道台桥、三道岗、团山子、宏克力等地开辟了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5年春,中共勃利区委协助在桦川活动的祁致中所部抗日义勇军“明山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独立师后,该部在依兰、桦川、勃利等地积极开展对日伪军作战,同时不断加强根据地建设。1936年秋,在桦川七星砬子密营中建立了兵工厂。

七星砬子山位于完达山支脉,在今桦南、集贤县、双鸭山市交界处,方圆50余公里,山中有哈达河、柳树河流过,水源充足,山上多为原始森林,地形隐蔽、险要,易守难攻。七星砬子修械所在筹建时,独立师主管后方工作的经济部主任崔振寰和中共下江特委设法请到原奉天兵工厂的失业工人、共产党员胡志刚等7人,不久又动员10余名失业工人前来参加工作。设法先后从各地置办3台机床、发电机和各种工具,利用河流用水轮带动发电,在勃利至佳木斯的铁路车站夺取钢轨等为原料,从开始修理枪支转为制造枪支、子弹和手榴弹,逐步建起修械、制枪和弹药等3个车间,扩大成为兵工厂。影响所及,抗联第三、第五、第六军也在附近设立修械所,相互协作,直至将七星砬子兵工厂发展成北满抗联兵工厂,为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独立师在桦川县笔架山南部和双鸭山西部分别建立了被服厂和军政学校。被服厂为部队制作军装、子弹袋等。自办军政学校为部队培训了一些连排级干部,解决了部队对基层干部的迫切需要。